"精神分析内部如何从早期精神分析演变为后来的自我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过程
最佳答案:
精神分析运动内部的演变和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阶段和关键人物。这一演变过程的概述:
1. 早期精神分析:这一阶段通常被称为古典精神分析,主要由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论构成,以及他的两个弟子阿德勒和荣格的理论分歧与分裂。
2. 自我心理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精神分析转到了美国,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自我心理学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自我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自我如何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代表人物包括海因兹·哈特曼、艾德里安·斯特克尔和菲利普·里夫。
3. 社会文化学派:另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社会文化学派,它由梅兰妮·克莱因、汉娜·西格尔和黛博拉·布莱尔等人发展起来。该学派关注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内在心理过程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对象关系理论:这是精神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关注个体与其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个性的发展。代表人物包括温尼科特、肯普夫和奥格登等人。
5. 自体心理学:由海因茨·科胡特创立的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的另一个分支,它关注个体的自尊和自恋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得到满足。
6.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这是精神分析的最新发展阶段,由伯纳德·斯托罗洛和Donna M.Orange发展起来。它强调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认为这种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运动内部的演变和分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涉及对弗洛伊德原始理论的不断修正和发展。每个新的学派都是对前人工作的回应和扩展,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理解的变化。
行为主义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异同?
精神分析,以心的潜意识、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以人的外显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两个治疗理念,具体到各个领域上因为行为主义适用面更广,延伸的领域更多而处于强势,又因为行为主义是以生理基础为始发思想,所以在当今崇尚实验结论的科学思想时代被更多的人认可
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强调人幼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
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斯金纳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
3、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 罗杰斯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分为友情、爱情),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认识需要(感知、理解力和学习,好奇心,对于知识、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解释宇宙之谜的一成不变的欲望),审美需要(包括诸如秩序、匀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某些成人身上和几乎所有健康儿童身上的对行为的完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审美需要是类似本能的,它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需要(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的能力)。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精神分析发展的变化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强调自我这一人格结构相对于本我的某种独立性和它本身的极端重要性。二战后它的中心从德国移到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哈特曼、艾里克森、斯皮茨、雅可布森和玛勒等。应该说,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早就具有自我心理学的思想。经过安娜的整理,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最终建立了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86-1897年,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第二阶段是从1897-1923年,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里比多学说;第三阶段是从1923-1937年,弗洛伊德划分人格结构中的伊底、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后人将其分为几个阶段: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⑵新精神分析学派,又称为新弗洛伊德学派,主要指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⑶后精神分析学派,又称为后弗洛伊德学派,主要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和海默德的自体心理学派等。还有学者将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发展分为四个支流:A:新弗洛伊德学派(主要指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B:后弗洛伊德学派(主要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和海默德的自体心理学派等);C: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派(主要指霍妮和弗洛姆的理论);D:客体心理学派(主要指玛勒等的客体关系理论)。
简述新旧精神分析学说
一、精神层次理论:意识、前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二、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在诸多人格理论中,有一些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部分,这些理论都可称为人格结构理论。较著名的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结构模型(精神分析流派)、新精神分析流派的诸多理论、汉斯·艾森克的人格层级模型(特质流派或生物学流派)、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人本主义流派)。应注意,现阶段人格结构理论都属于假说,实证基础都并不十分足够。近期人格心理学界未提出新的较优的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是著名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