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导航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锡剧-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

锡剧

《锡剧》,此词条收录于07/04,仅供参考

      锡剧是吴语区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与越剧、黄梅戏并称华东地区三大剧种。锡剧旧称“滩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剧起源于清朝末期,在辛亥革命前后进入“小同场戏阶段”。1914年,“滩簧”艺人先后带领锡剧进入上海,“滩簧”戏发展成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正式搬上舞台。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另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1921年,常州班改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改为“无锡文戏”。同年,两班合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班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1954年,“常锡文戏”在更名为“常锡剧”,1955年,江苏省文化局发文,将“常锡剧”正式更名为“锡剧”。锡剧作为民间戏曲,其曲调丰富多彩,旋律委婉动人,属于板腔体系。男女声早已形成,在男女声对唱中无需转调,即可灵活自如地运用同一种基本腔调。锡剧的主要剧目有《珍珠塔》《孟丽君》《红楼梦》《红楼夜审》《双推磨》《拔兰花》《摘石榴》《秋香送茶》《双珠凤》《红花曲》《三请樊梨花》等。代表性人物有梅兰珍、王彬彬、汪韵芝、姚澄、刘鸿儒、王兰英、倪同芳、沈佩华、王汉清、费兴生、吴雅童、杨企雯、张雅乐、薛文德、薛静珍、姚梅凤、林月珍等。

      2008年6月,锡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锡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