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龙》,此词条收录于07/04,仅供参考
慢龙(segnosaurus,在拉丁文中segn是缓慢和懒的意思)生活在距今9300万年前的早白垩世期,其化石发现于蒙古南戈壁省和东戈壁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两足行走的恐龙,属于兽脚类恐龙中的镶刀龙类,同时具有兽脚类、原虾脚类和鸟臀类的特征。
慢龙的头部小而窄,下领单薄,吻端是无齿的缘,口中生有类似原虾脚类的尖锐颊牙,两颊有肉质颊囊。前肢较短,手有3指,指端是弯钩状大爪;后肢较长,足部可能长有跳,4趾具爪。慢龙大腿比小腿长,足部短宽,不能像其他兽脚类那样快速奔跑和捕食活的动物,只能以两足轻快地行走,至多慢跑。但它多是懒洋洋地缓慢渡步,它也因此得名。
关于慢龙的生活方式,古生物学家众说纷绘。一种观点认为,慢龙以蚁为食,它有力的前肢和长长的爪子可以轻易地挖开蚁巢取食,类似于现今南美的大食蚁兽。另一种观点认为,慢龙在水中捕食,因为曾在慢龙化石附近发现一串具跌的4趾脚印,古生物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慢龙留下的,若慢龙脚具跳说明它会游泳。不过,慢龙的下领显得无力,捕食滑溜溜的水中动物可能不是易事。第三种观点认为慢龙吃植物,无齿的像、具脊牙齿、两颊具颊囊,说明它可以很有效地咽食松针并切成碎片,而且它趾骨向后的特征,使它腹部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消化植物所需的很长的肠子。如果第三种观点正确,那么慢龙应该是一种吃植物的兽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