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萝吉
声明在先,我是一个米黑,属于那种对公司、领导、产品全方位都看不顺眼的那种,所以评价小米产品时,我会比普通人要严格、挑剔得多。
带着这个身份,我对小米产品缺点的认识,也会比普通人要更敏感一些,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当小米真的有所进步时,我也能很敏锐地感受出来。
YU7这款车,就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进步,以至于抛开内心的成见后,它已经成为我眼中当下市面上最好的纯电SUV之一。
时隔一年的两款车,
YU7比SU7进步有多大?
要聊我眼中YU7取得的进步之前,得先聊聊我眼中SU7有哪些主要缺点。
SU7之所以这么火爆,消费者看中的无非两点——造型和性能。性能这块没啥可说的,无论赛道上取得的成绩,还是媒体同行们的普遍评价,SU7的操控性能都称得上出类拔萃。
至于造型……我们先抛开对于其重度借鉴的精神洁癖,单从设计美感的角度评价SU7的外观设计,它整体确实称得上亮眼、好看。
但最好看的线条、轮廓,基本都是和保时捷最相似的地方。
而小米真正负责“原创”的拼接、融合部分,包括前大灯的造型、尾整体尾部的观感,都显得有些突兀,所以SU7的就属于那种整体好看、但局部总是让人感觉别扭的状态。
至于内饰,SU7就完全是平平无奇、乏善可陈了。布局常规,质感普通,对于20-30万元的价格定位,甚至是有些拉后腿的。
相比设计,小米SU7最严重的问题,是乘坐体验一塌糊涂。5米级的车长、3米级的轴距,C级轿车的尺寸,却只有B级车的空间,A级车的舒适度。
空间并不是小米SU7的根本问题,毕竟它是一台高度侧重运动性的轿跑车型,本就不该过于苛责舒适性的问题。但SU7的后排地板过高,座椅偏硬,靠背角度偏陡,不管身材高矮胖瘦,在后排坐着都相当别扭。
除此之外,常规配置方面,SU7的性价比也着实不高,20-30万元区间,竞品车型已经普遍配备800V平台、高倍率电芯、激光雷达,SU7都局限在中高配;其它车型也普遍配备的后排通风、按摩等,SU7全系只有加热。
SU7的缺点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就该聊聊,YU7相比SU7的进步,到底有多大了。
一.
外观细节处理更成熟
观感、质感提升明显
借鉴的是非对错抛开不谈,只论观感,YU7的外观比例和姿态,让人联想到法拉利Purosangue,车头部分被刻意做得很长,车位也做出了饱满翘臀的效果,超跑SUV的姿态确实拿捏住了。
和SU7相比,YU7外观的一大变化,就是采用了蚌式引擎盖,引擎盖的下沿线条,和大灯内部的灯带直接相连,这就让YU7车头的整体感和协调感都明显提升。
车尾部分,YU7和SU7的轮廓一致,但从内部填充、变成了轮廓“描边”,这就让YU7的车尾显得更加轻盈。SU7大灯、尾灯难以呼应的问题,在YU7上得到了淡化。
二.
内饰展现原创理念,高级感充分显露
目前新能源品牌中,内饰的套娃现象非常严重,相比外观在细节观感上的提升,YU7座舱设计和质感的提升,要更明显。而且和SU7简约的布局不同,YU7内饰的设计展现出了明显的特点和原创思维。
这里很多人会提到天际屏的问题,毕竟阿维塔的那套远端屏已经深入人心,YU7显然有点借鉴的意思。但实际上这两套屏幕的技术原理完全不同,YU7采用的是和宝马i系列相似的P-HUD技术,显示信息是通过风挡玻璃反射给驾驶员。
至于小米有没有借鉴宝马,纠结的意义也不大,虽然宝马率先展示,但第一个量产上市的,还是小米YU7。即便小米确实借鉴了宝马,但小米能在友商推向市场之前,就将前沿技术和设计领先落地,这反而更能反映出小米整合新技术的理念和能力。
回过头再说内饰,和SU7相比,除了中间的中控屏之外,YU7座舱里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都焕然一新。配色采用拼色方案,中控台采用环抱式布局,皮革装饰从中控台到两侧车门高度衔接,这就已经是高档豪华车经典的风格了。
小米SU7
小米YU7
细节方面,YU7也没有直接沿用SU7的现成部件,方向盘造型重新调整,和座舱一样采用拼色设计,车窗控制键造型没变,但表面材质从黑塑料升级为亮面金属。
SU7和YU7,本质上是同级别的轿车和SUV,但相隔一年上市的两款车,在内饰的质感和氛围上,其实已经有了至少半个档次的差距。
三.
空间依然紧张
但舒适度不仅不是短板,而是优势
修长车头、低矮车身的运动比例,注定YU7内部的空间不可能宽裕,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常规坐姿下,YU7后排腿部、头部的空间,比Model Y、极氪7X等尺寸小一圈的中型SUV都要更小。
在去小米之家体验实车之前,我对YU7舒适性的预期,是比SU7会有进步,但依然不适合作为家庭用车。而在实际体验之后,这个想法被完全颠覆,YU7的舒适性不但不是短板,和同级新能源SUV相比,这反而是它在造型、性能之外,第三个核心优势。
前排的两个零重力座椅就不用提了,目前20-30万元的5座SUV中,YU7在这一点上是独一份。三人出行、或停车休息时,两套零重力座椅带来的舒适体验,绝对是超越常规车型的。
YU7真正让我惊叹的,是后排。
很多人应该已经知道,YU7后排两个座椅,都可以支持最大135?的靠背无级角度调节,最初我认为这更多是小米弥补自己空间不足的一个噱头,因为此前我也体验过大角度靠背的车型,乘坐体验的提升并不明显。
而YU7的后排完全不同,在将靠背通过电动调节到最大角度后,我发现整个人的状态,相比常规角度时有了质的提升。
座椅宽大柔软,大腿、腰部,再到背部,很好地贴合、并承托住了各个部位,横向空间非常宽裕,一侧车门、一侧中央扶手的角度,能将两个胳膊非常自然、舒展地承托起来。
进入这个状态后,整个上半身得到充分的放松,而双腿也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即便此时膝盖距离前排座椅的空间并不宽松,但此时的身体,并不需要进行跷二郎腿的操作,各个部位都已经进入了最自然、放松的状态,腿部还留有多少空间,已经不重要了。
除此之外,靠背向后调节后,头部和车顶的距离也被拉开,原本头部空间局促、视野有压抑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体验过YU7的座椅后,我专门去旁边对比了下极氪7X和Model Y,后两者的空间确实更宽裕一些,但要问哪款车坐着最舒服,我会毫不犹豫投票给YU7。当然,极氪7X的后排右侧,也有躺椅的模式,相比YU7还多了腿托调节,但这个功能毕竟局限在了右侧,且极氪7X的前排,并没有零重力座椅。
纯粹主观体验,评价整体舒适性的话,智界7X、特斯拉Model Y、极氪7X这几款车,我会分别给到7-8分,而YU7我则愿意给出9分,甚至更高。YU7的空间表现或许只有B级车的水平,但它后排带来的乘坐体验,却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C级SUV。
YU7令友商恐惧的不是销量
是进化的速度
一个小时大定接近30万台,这是小米YU7上市后带给行业的第一个小震撼,不管这个数字背后有多少水分,YU7成为超级爆款,都已经没有多少悬念。
稍微细想一下,这里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巨大的订单,而是背后的绝大多数客户,都是在没有见过、坐过实车、更别提试驾过的情况下下单的,也就是说我上面提到的YU7在内饰质感、乘坐舒适性方面的巨大进步,并没有对订单起到实质作用。
这意味着当这些客户抱着对SU7的认知,真正体验到实车时,他们对购买这款车的想法,会更加坚定。同时此前因为SU7的缺点,对YU7持怀疑、观望态度的人,也可能会在体验到YU7之后改变想法。
而从厂商的角度,真正值得担忧、甚至恐惧的,是小米快速改进自身短板的效率和能力。
对于SU7的成功,很多车企或许并不是很服气,认为主要靠的是设计借鉴和雷军的营销能力,那么清醒的车企,在看到YU7之后,就应该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