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 (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最近几年的高校毕业季,关于毕业典礼的传播逻辑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烟火气发言刷屏
以往高校毕业季,校长致辞与教授寄语常常占据媒体报道的主导地位,然而近几年,延边大学食堂阿姨刘晓梅的朴素致辞抖音累计点赞近150万、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毕业典礼上保安王文武含泪嘱咐毕业生的视频令人泪目、浙江农林大学宿管阿姨章学青叮嘱同学们"常锻炼少熬夜"、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长达14小时的拨穗仪式堪称"超长待机"、青岛大学的万人演唱会式毕业典礼火爆刷屏。这种传播趋势是Z世代信息接收偏好的直接反映——他们更乐于倾听身边人的真实故事和"不走寻常路"的仪式感,而非空洞的说教。
这种变化背后,是高校传播策略的主动调整。
新京报>>
从媒体报道看,延边大学食堂阿姨一句"要好好吃饭",听哭不少学生和网友,其实也不意外。有该校学生就表示,"因为用心说的话,大家彼此都能产生共鸣,肯定能打动人心"。可见,食堂阿姨的脱稿演讲之所以打动人心,贵在语言朴实、细节饱满、情感真挚。
事实上,无论是"要好好吃饭"的叮嘱,还是"准备了15000个饺子作为毕业小礼物"的暖心安排,都以一种带着亲切感的烟火气娓娓而来,抚慰着毕业学子的情绪,自然也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邀请后勤人员、宿管阿姨、保安等"非典型人物"登上毕业典礼的舞台,用最朴实的语言触动学生。例如,刘晓梅在演讲中说"别嫌阿姨啰嗦,真的有太多放心不下",这些贴近生活的关怀远比励志口号更能触动人心。与此同时,校长们也放下身段,配合学生"整活儿",无论是"比心"还是"碰杯",全都"来者不拒",被网友称为"宠学生天花板"。
小人物叙事更共情
当代年轻人成长于社交媒体时代,对程式化的官方话语有着天然的疏离感。食堂阿姨以"记得少点外卖、按时吃饭"替代"志存高远"的寄语,用"常回来看看"取代"报效祖国"的呼唤,生活化的情感流露,更易触动人心,产生共鸣。
一段45秒的宿管阿姨发言视频,可能比30分钟的校长致辞更容易获得传播。这是因为碎片化传播更青睐具有"情感爆点"的内容——一个哽咽的瞬间、一句接地气的叮嘱、一个会心的笑容,都能成为裂变传播的种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也反映了高校形象建设的策略转型。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与其打造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形象,不如展现温暖亲切的人文关怀。
这一转变也对媒体操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选题层面,毕业典礼中的"非典型故事"逐渐替代"主席台叙事",用小切口替代"立德树人"等大而空的议题,将越来越成为未来的传播趋势。
澎湃新闻评论>>
从校长致辞、拨穗,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这样的常规流程,到邀请后勤保障服务人员上台演讲,大学毕业典礼这一看似不起眼的改变,透露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普通劳动者的"看见"和尊重;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进步是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常识的强调;提醒毕业生们今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实耕耘,也不要忘记关心社会、关注普通劳动者的境遇。
从这个意义上讲,食堂阿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是母校对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也是大学精神、教育初心的回归,它与毕业季的主题深度契合、交相呼应。
"最好的招生简章不在官网头条,而在学生手机里的毕业季九宫格。"这场传播变革的本质,是高校与媒体共同适应Z世代情感需求的结果。当别人都在意毕业生"飞得高不高"时,食堂阿姨的一句"好好吃饭"恰恰触动了新闻当事人。
从媒体角度出发,想要持续捕捉校园文化的共情点,就必须超越传统报道框架,学会在"人间烟火"中寻找故事——毕竟,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那些未经雕琢的真诚。
校对 | 李立军